返回首页

民营经济特稿:邵东传说③

来源:红网

编者按:改革开放创造了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奇迹,民营经济的不断壮大也进一步助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二者相伴相生、共生共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明确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湘商,是中国民营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产业遍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彰显出来的韧劲与活力,成为湖南新一轮经济战略发展中的宝贵资源。在今年3月30日举行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省长毛伟明与一众民营企业家交流,希望全省民营企业和广大民营企业家坚定发展信心,抢抓发展机遇,热情拥抱民营经济发展的春天。

为进一步营造崇商、重商、尊商氛围,红网时刻新闻推出大型系列报道,首期走进“民营之都”邵东。


【资料图】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义正 摄影 张必闻 陈杰 邵东报道

春日渐暖的四月,红网时刻新闻记者走进了邵东市,这座以打火机、五金工具、箱包等小商品百货起家的“民营之都”,在感叹老一辈邵东人靠着吃苦霸蛮的奋斗精神闯出今日成就的同时,惊喜地发现,它已渐渐从草莽走向精细。与轰轰烈烈的开拓期不同,邵东正进行着一场润物无声的转型。

邵东市城区。(航拍图)

“穷”逼出来的“富”

“在邵东商贸城,你碰到一个蹬三轮车的,没准儿都是一个千万富翁。”刚到邵东,一位邵东本地人自豪地对红网时刻新闻记者说。

但他紧接着又说:“邵东今天的富,或许正是因为昔日的穷。”

邵东位于湘中腹地,1952年从原邵阳县析置建县,以位于邵阳县以东而得名,由于地处衡宝干旱走廊,人多地少,人口密度为全省第一,人均不足4分田、2分土,不沿边、不靠海,自然资源严重不足。

在农业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邵东人只能从泥土之外的地方“刨食”。重商,某种程度上是邵东人无奈的选择。

早在明末清初,邵东本土手工业和私商贩运业比较发达。据《邵阳县志》记载,1949年,其境内私营工业155户,产值238万元,私营业、服务业710户,从业人员1400人。

1980年,邵东人曾小山以仅有的2000元钱,在家乡流泽镇创办了湖南省第一家民营企业一一邵东流泽铝制品厂。到1980年底当地已有个体经营户4156户,从业人员逾万人,几乎占到当时湖南全省个体户总数的一半,约占全国的五十分之一。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邵东的商业氛围日益浓郁。对邵商研究颇深,著有《邵东人在佛山》《邵东人闯老挝》的纪实文学作家肖启楫告诉红网时刻新闻记者,“与绝大多少中国家庭重视耕读传家不同,在邵东一些人家的神龛里,悬挂着商读传家的祖训。”

“湖南省第一个将农副产品销往东南亚地区的个体户”“湖南省第一个跨省长途贩运钢材的个体户”“湖南省第一家个体加油站”均出自邵东。

邵东市的智湘汇成果转化平台。

在曾小山创建邵东流泽铝制品厂十余年后,邵东人王春发高中毕业,由于成绩不理想没能考上大学,王春发的父亲给了他200元钱和一筐鸡蛋,让他去卫校找找关系,走个“后门”。

结果王春发瞒着父亲拿着200元钱跑到了在浙江经商的一位远房亲戚家,转悠了一圈,买了一台砂轮机回来。而这台砂轮机,经过二十多年的打磨,磨出了今天的邵阳市雄发五金工具有限公司。

比王春发还要早几年的时候,原本有着稳定工作的付再华,仅凭与朋友的一次聊天就嗅到了商机,与丈夫姚喊云一起,白手起家创立了邵东最早的打火机厂——顺发工业有限公司。

而在那个年代,更有无数邵东人外出谋生,在全国各地的乡村挑着扁担当“走货郎”,在边境上“摆地摊”,到东南亚“办作坊”。

天南地北,摸爬滚打,吃苦耐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约有60万邵东商人勇闯天下,经商创业,走南闯北,足迹遍及全国各地,远涉东南亚、俄罗斯、澳大利亚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肖启楫的书中收录了大量邵东商人的故事。

采访中,红网时刻新闻记者听到一种观点,认为邵东是改革开放后整个邵商的新起点。

1986年,邵东为了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推动商品经济的“五扶植”“十允许”“五放宽”的措施。然而,彼时扶植民营经济,还并未完全脱离姓“资”、姓“社”的雷区。为了邵东的出路,时任县长刘汉云摸着石头过河,屡屡趟进漩涡。1986年3月,刘汉云的老家要新建一家工厂,部分村民阻工闹事,闹事的人里面,就有他60多岁的老娘。因为当地人均耕地本来就很少,如果把这个厂子搬到村里,人均耕地就会更少了。

这既是一件家务事,又是一个风向标,刘汉云被迫思考。邵东人均只有三分地,农业再怎么增产,再怎么样发展,也是老鼠尾巴上打一锤,作用不大。只有通过发展乡镇企业,邵东的发展才有希望。刘汉云就跟乡干部讲,按原则办事,该教育就教育,该批评就批评,甚至该拘留你就拘留。

县长抓了阻工的老娘,一下子,邵东轰动了,新县长支持民营企业是动真格的消息不胫而走,个体户、工商户们也都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也才有了后来蓬勃生长的邵东民营经济。(延伸阅读:湖南好人·刘汉云:邵东往事)

“邵东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些过去满是石头山种不出粮食最穷的村,现在反而是远近闻名的豪宅村。”肖启楫说,这或许就是穷则思变吧。

如今的邵东和邵东人在经历了穷则思变后,正在进行新一轮“富亦思变”的进化。

王志康。

“富亦思变”的“创二代”们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个体经营户与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不断增多,邵东县政府出资100万元在城区投资建立了“工业品市场”大楼,出租摊位给当时做生意的人。“行商”完成了向“坐商”的转型,小商品贸易与集散自此在邵东发展起来。

商业生态的形成,也为个体工商户的茁壮成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原本的小作坊变成了大工厂,转型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

“小时候是用砂轮机给别人打磨金属配件,一个礼拜可以打磨300个左右,一个可以挣五毛到八毛钱。”2019年,王春发的儿子王志康从北京回到邵东“被迫”接手家业时,专注于钳子生产的雄发五金年销售额已超过2000万元。

五金产品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外观和机械结构上,而生产新的产品则需要新模具,模具的各项参数就是核心技术。但过去由于企业体量小,产品创新弱等因素,邵东的许多五金企业并没有自己的模具生产设备。

邵东市箱包企业的生产车间。

“很多人都想买,但又舍不得,我们一口气买了三台CNC模具加工设备。”王志康大学专业是机械设计,在大城市闯过的他更清楚,企业从无到有和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强,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需求。

2001年,邵东组织域内商户到广东参加广交会,三天两晚,800元一个人,王春发夫妇在家里讨论了一个星期,最终还是没有去。

而王志康果断砸下近百万购买新设备,是因为他明白,未来雄发五金的发展必须在创新上做文章。

在企业管理上,雄发五金开启了一轮信息化改造,定制了符合自身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同时,逐步给企业内关键岗位的老员工放权,让他们逐步担当起管理者的角色,在家族企业内部释放活力,最终目的是希望能从懂技术、懂生产的员工里培养“职业经理人”,让传统的家族企业完成现代化企业的转型。

毛付碑的父亲毛昌述是邵东第一批进入广东经营五金产品的先行者,上世纪90年代初已在广东番禺大石镇购买商品房安家兴业,创立了佛山市飞豹工具有限公司。

毛付碑接班后,渐渐发现,赚取中间差价的传统经销商模式呈现许多弊端,打造自主品牌的重要性在他心中日益明确。不搞投机取巧,不追求短期利益,为寻找高质量生产厂家,毛付碑曾走遍了浙江永康的每条大街小巷。

产品质量的精细化管理,让“飞豹”工具得到了市场认可。短短几年便在全国开设了十余家自营旗舰店,发展了近千家经销商。同时,“飞豹”也飞出国门,销往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邵东支柱产业之一,如今邵东的打火机年产值近200亿元,每年,50多亿支打火机从邵东运到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点亮全球五大洲。

打火机厂中正在工作的工人。

但邵东的打火机多为价格较低的一次性打火机,一直靠着薄利多销的策略制霸低端市场。虽然凭借邵东人的坚韧不拔和聪明务实,形成了完整的生产链和供应链,将成本压缩到了极致,但对于企业甚至产业而言,为了更大的利润空间、更高端的市场,是应该尝试新的选择。

作为顺发打火机的“二代”,工商管理学毕业的姚林正在尝试。

顺发打火机已在贵州建厂,主攻点火枪等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希望在更高层次的市场里分一杯羹。而姚喊云、付再华几乎不干涉贵州工厂的事,全权由儿子姚林负责。

“我已经60岁了,现在是年轻人的天下,未来看他们了。”付再华说。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一个阶段,从弱到强则是另一个阶段,转型是邵东民企的未来,也是邵东的未来。

阳光箱包负责人唐崇霞。

邵东传奇仍在继续

成立于2011年的湖南省阳光箱包有限公司,如今在全国各地拥有15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员工近3000人。旗下有4个品牌,其中儿童书包“阳光8点”被评为湖南省著名品牌,产品远销欧洲、美洲、澳洲、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能取得如此成绩,并非偶然。

在阳光箱包的生产车间,每一个书包的最后一道工序都会贴上操作员工的序列号。

“如果产品在质检,甚至销售环节发现存在质量问题,我们就可以通过序列编号溯源到最后一个操作员工是谁,再根据他们的分组倒查是谁的责任,责任到人。”阳光箱包负责人唐崇霞说。

邵东制造业中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度正在逐年增加。

而在阳光箱包的监测中心,红网时刻新闻记者看到,一个书包挂在机械臂上反复震动。唐崇霞介绍,那是她们自己研发的新产品,需要内置10公斤重物,反复震荡400次,如果没有质量问题才会进行投产。

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产品的吹毛求疵,是阳光箱包品牌生命力的所在。

但对于以打火机、皮具箱包、五金等为产业的邵东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最大的痛点仍然在“人”,仍然是“劳动密集”的问题。

在姚喊云、付再华夫妇的顺发打火机厂,靠着多年在生产中的摸索,自己研发了一批半自动化的操作流程和设备。比如,过去给打火机充气需要一个一个充,效率很低,顺发打火机厂车间里的“土专家”就研发了一款设备,如今一人一天可完成15万支打火机的充气工作。

而阳光箱包则迭代了更为先进的智能化设备,自动化裁床机不但省时省力,智能规划还更节约面料。

唐崇霞告诉红网时刻新闻记者:“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向智能化制造转型,智能化设备已从原来的10台增加到60余台了。”

与企业自身的个体努力相比,邵东也从全域层面进行了布局。

2016年,邵东大力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招商活动,发现邵东籍老乡、广东工业大学杨海东教授创办的佛山广工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十分成功。于是,邵东市与杨海东教授团队“亲密接触”,最终达成合作意向。2017年1月,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邵智院”)应运而生。

邵智院技术部副部长容刚告诉红网时刻新闻记者:“研究院成立以来,已经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24人,其中院士、国家级人才10人。”

研究院通过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有力推动了邵东市打火机、五金工具、中药材、箱包鞋服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智能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在邵智院,红网时刻新闻记者看到了一款名为活口扳手机加工自动化生产线的设备。容刚介绍称,以前从毛胚扳手到可以机加工成品,需要12个人来完成,现在一条产线就可以替代,不但效率更高而且加工出来的扳手质量更可靠。

在湖南龙霸五金工具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公司接入邵智院工业互联网平台后,每台生产设备都安装能耗监测表,达到了“一机一表”的监控密度,可实时查看设备生产状态、生产效率、开机率等数据,通过能耗监控改造方案,企业节能、省电率可达20%以上,每月用电成本节约近10万元。

亮国科技的生产线。

近年来,不少邵东籍企业家纷纷回到邵东投资兴业,助力家乡发展。其中不乏科技密度型企业,如从事智能视听终端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创亿达,涉足隐形眼镜新材料、新技术研发的亮国科技,从增量上间接推动了邵东产业结构的转型。

4月6日下午,邵东市委书记周玉凡到民营企业创亿达调研时提到,邵东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稳定重点产业供应链配套发展,全力推进邵东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2023年的邵东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2年,邵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1.5亿元,增长5.1%,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2%。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提档升级传统产业,坚持以“亩产论英雄”。

“谁能想到,那些不长粮食的石头山上,在过去几十年里竟然‘长出了’这么多老板,产量不可谓不高。但邵东的故事还在继续,邵东的传奇还在不断地生长。”邵东纪实文学作家肖启楫笑着说,邵东人的敢闯敢拼精神,终蔚然大观为民营经济的邵东现象。

民营经济特稿:邵东传说(1)

民营经济特稿:邵东传说(2)

标签: